中医临证,最重要的思维就是“辨证施治”,证有寒、热,药用温、凉,称为“逆者正治”。
茶叶,其性微寒,但经过发酵制成的红茶,性略偏于温。所以,辨证饮茶,就是根据体质或疾病的寒热来选择,属于寒凉性体质或疾病者(虚寒、内寒),适宜选用红茶;属于温热(虚热、内火、炎症性病变)者,适宜绿茶 。食疗、药膳以及消食、解腻方面也较适用绿茶;肥胖病、高血脂、脂肪肝等,中医认为湿痰重,首选乌龙茶。
从疾病方面说,同为消化道疾病,而胃病(如溃疡病、慢性胃炎等)较适宜红茶,肠道疾病(如肠炎、痢疾等)较适宜绿茶。茶中的咖啡碱、黄嘌呤类能够促进胃分泌。实验证明:饮茶对正常人及溃疡病患者的每小时最大酸排出量(MAO)都有增加。胃酸增加,可促进溃疡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无论已经确诊为溃疡病者或是怀疑有溃疡病者切忌过量饮茶及饮浓茶。这些人只适宜饮较淡的红茶,并加适量的牛奶和糖。另外,即使是正常人在饭前大量饮茶也是不适宜的,因为会冲淡胃液甚至中和胃酸(茶中含生物碱等碱性物质),所以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茶虽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但其所含咖啡碱达到一定分量时会使心律增速,所以对有显著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房纤维性颤动的冠心病患者切忌大量饮茶或饮浓茶。
饮茶有益,但过量的话,茶中咖啡碱能够引起血胆固醇升高、失眠、头痛、精神忧郁、胃酸过多等反应。有的还会出现心动过速,甚至心力衰竭,古人称这种现象为“茶醉”。再者患慢性心脏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晚期肝硬化和一些老年体弱者饮茶应适可而止,并且只宜饮淡茶,糖尿病患者只能饮用咖啡碱较少的粗茶。另外,人们在参加晚会和其他社交活动中,饮茶过量往往使人彻夜难眠,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对失眠患者,夜间通常忌饮茶。近年来,西方国家重视对咖啡碱、可可及茶叶的脱生物碱研究,在市场上就有脱咖啡因茶出售。
由于茶有“去肥腻”的传统功效,因此食肥腻较多者固应饮茶。由于盐渍蔬菜如泡菜、腌咸菜以及腌腊肉制品如腌肉、腊肉、火腿、腊肠等,常含有大量的硝酸盐,食物中在有仲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硝酸盐与仲胺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危险的致癌物质,极易导致细胞突变而致癌。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具有阻断亚硝胺合成的作用,因此食用了盐渍蔬菜和腌腊肉制品以后,应多饮用儿茶素含量比较高的绿茶,可以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同时还能增强免疫功能,有益于健康。
对于怀孕及哺乳期的妇女,饮茶均应当有所控制。据报道:中等剂量(20毫克/千克)的龙井茶已经能够引起小鼠后代死亡率增加,早期发展迟缓,并有行为的改变。该剂量相当于每天饮茶35克(21杯),是正常人的5~10倍,但仍应引起重视。所以,孕妇与乳母不宜饮浓茶,以免对胎儿及乳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因茶有收敛作用,可能引起乳汁分泌减少,这也是乳母需控制饮茶的原因。
儿童宜饮淡茶,能够补充一些维生素和钾、锌等矿物质营养成分。儿童适量饮茶,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饮茶有清热、降火的功效,预防儿童大便干结。茶叶的氟含量较高,饮茶或用茶水漱口还能够预防龋齿。儿童年幼喜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适量饮茶可以调节神经系统。茶叶还有利尿、杀菌、消炎等多种作用,因此儿童可以饮茶,只是不宣饮浓茶。日本部分地区曾在小学中推广饮茶,可见其重视程度。
中国传统学术中有“天人相应”的理论,因此在养生上很重视四季的不同调理。同理,饮茶也养生之一法,也应四季有所不同。绿茶比红茶含有更多的茶多酚,味较苦涩,我国中药药性中常有味苦则性凉的说法,因此绿茶属凉性,红茶属热性。所以可以这样安排饮茶时间——春秋季喝花茶,性温而芬芳;夏季喝绿茶,或是在绿茶中添加几朵杭白菊、金银花或厂滴柠檬汁、薄荷汁,更能够增加消凉消暑的作用;冬季喝加糖红茶或牛奶红茶,能够和胃暖身。
饭前、饭后都不宜大量饮茶。饭前大量饮茶,会冲淡消化液降低食欲。饭后大量喝茶,由于茶中含碱性物质,会与胃酸中和,水也会冲淡胃液,从而延长食物的消化时间,增加胃的负担。长此以往,会使胃受到损害,影响身体健康。还有人认为,茶中含有鞣酸,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发生凝固作用,进而影响人体对蛋白质、铁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和贫血。通常来说,在饭后一小时内不宜喝茶。
通常不宜用茶汤送药。另外,中医认为在服人参、党参、威灵仙、使君子等药物时不能同时饮茶;西药也有这个现象,在服用铁剂、麻黄碱等药物时,也不能同时饮茶。轻则降低药效,重则产生其他副作用(如呕、呃)。
综上所述,只要合理饮茶,在品(选择不同品种,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质(指因为茶叶用量的多少而影响茶汤内质的浓淡,提倡不饮浓茶,饮淡茶)、量(指饮用茶汤的量多少,在一些情况下应避免过量饮茶)这3个字上下功夫,就能将茶疗的缺点降到最低。